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电影或许是国产动画最接近皮克斯的一次

哪吒陀 陀螺电影 2019-09-08


《哪吒:魔童降世》 

陀螺评分:3.5/5


如果想要做出适合全年龄阶层看的动画片,那皮克斯无疑将是一个标杆式的存在。所有后来的创作者都会向它们看齐,试图做出像皮克斯那样的高级动画片。


是的,我用了“高级”一词。


在我看来,皮克斯大多数动画片,尤其是他们最辉煌的那几部动画片,《玩具总动员3》《机器人总动员》《头脑特工队》等等,都做到了一种大智若愚的高级感。


表面看起来都是没心没肺的童稚冒险卡通,会说话的玩具,卖萌的机器人,到处飞的房子。但在剧作处理上又显得如此层次丰富,既有斑斓多彩的动画世界、夸张搞笑的动画形象以及充满了冒险动作的精彩剧情,绝对满足小孩子的观影需求。



同时皮克斯总是能在剧作中埋下只有成年人能看懂的故事和情感线索,甚至在最后的高潮段落让陪同小孩子看电影的成年人泪流满面,与此同时其极具普世价值的主题又能如此有力有效的传递给每个观众。


当然,皮克斯在技术层面也是全球最顶级的动画公司了,不过技术始终是能够通过时间和金钱追赶上的。很多需要顶级技术支持的国产电影,其实技术层面的完成度已经达到了好莱坞水准,无论是科幻片、灾难片、奇幻冒险片或者动画片,这些电影的美术指导、电脑特效等环节几乎已经无懈可击,但是剧作却永远是这些国产电影差一口气的短板。


如果说技术差距是可以用时间和金钱去弥补的话,剧作就真的只能靠创作能力了,包括创作者自己对人物对故事的理解,以及后期与资本抗衡时的坚持,等等。


即将上映的国产动画《哪吒:魔童降世》从某个角度来说像极了皮克斯动画片,因为它在剧作的全年龄接受度上下了很大功夫。



片中元始天尊将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提炼成了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太乙受命将灵珠托生于陈塘关李靖家的儿子哪吒身上。然而阴差阳错,灵珠和魔丸竟然被掉包。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却成了混世大魔王。



这种反传统的英雄主角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了,最明显的就是《卑鄙的我》(又译《神偷奶爸》)。对待这种主角通常都会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所以我们在《魔童降世》的前半段,会看到哪吒是个多么让人厌烦的小孩子,冥顽不灵,作恶多端,自作聪明,叛逆,暴力,不可一世。为了避免哪吒成为大魔王,他的父母做出了极多的牺牲和努力,却也同时没能经常陪伴在他身边。而哪吒则因为世人对他的恐惧和排挤,变得愈发孤僻、愤怒,充满了对世界的仇恨。



通过这样的心理分析去对待一个反派角色其实也是很惯用且有效的传统手法,在最新一季《怪奇物语》中,恶霸Billy被怪物附体控制,却在最终被11唤醒,并完成了自我救赎。11能在最关键时刻唤醒Billy,是因为她在Billy的潜意识中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其实仍然一个渴望被爱的小男孩,只是在童年时期遭受了暴力和冷漠,导致后来对待周围所有人时都充满了愤怒和暴力。


《怪奇物语》中的Billy


同样在《魔童降世》中,当哪吒以为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在最绝望的时候,他通过某种方式,突然发现了自己其实从小到大一直是被爱的。


这也是这部动画的催泪点之一,我指的是对成人观众而言。这个泪点的立足点和《玩具总动员3》最后Andy坐在草坪上为小女孩介绍牛仔Woody时很相似,那个时候“面无表情”的Woody发现,原来他所有的努力和坚持,Andy都知道,那么多付出是被认可的,有回报的。


《玩具总动员》里的催泪片段


《机器人总动员》也有类似的设计,机器人Eve在关键时刻看到了自己待机时的录像回放,看到了待机的时候瓦力在身边的陪伴。在这两部电影中,泪点,或者说创作者设计的情感高潮戏,都是关于“付出和坚持得到了理解、认可或者情感回报”。


《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Eve在看待机录像


对于儿童观众而言,他们怎么会懂得付出和坚持?也只有成年人,或者更准确点说,“大人”,包括“小大人”青少年在内,才懂得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苦闷,才明白被理解被认可的感慨。


《魔童降世》不仅采用了同样的设计,且在最关键的人物心理转折点,用最有效的方式讲述出来,其对“大人”观众的情感冲击力是相当可观的。


而这仅仅是人物情感层面,《魔童降世》在剧作上的成熟完整更多体现在对哪吒的刻画以及通过这个人物传达出来的主题。就像前文提到,片中哪吒本是个魔童,但他并不是本性恶,反而他内心深处是渴望被接受被爱的。如果剧作流于平庸,或者从最简单的解决方式走,那这个角色终将被世人接受,为世人所爱,成为一个传统英雄。但《魔童降世》并没有走这条路,或者说原本并没有打算走这条路。



在《魔童降世》的最后,哪吒意识到,他不需要被世人所接受,因为他知道有人一直爱着他,原原本本最真实的那个他,这就足够了,其他人的眼光并不重要。而这一点点爱,足以给予他最大的力量,与自己的命运做抗争。所以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并不是为了世人,而是为了爱他的人。只是这个救赎举动最终导致的,仍然是哪吒被世人所认可。所以我才说《魔童降世》原本没打算走最平庸的那条路,尽管最终还是回到了这条路上。


但这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我喜欢的是《魔童降世》最后这里的主题表达。尽管这个核心主题看起来似乎有点烂俗,但在国产电影尤其是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很少见。



其实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尽量消除个性,最好所有人的答案都一样。这种教育下的我们会觉得,跟随主流最安全,做所有人都在努力做的事,才是最正确最安稳的方向。一旦你发现自己跟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且根本无法跟他们一样,就会陷入惶恐、焦虑甚至抑郁。


《魔童降世》最后讲的,或者告诉儿童观众的,是要不顾所有的偏见,要做自己,要不信命。所有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以及每一个感觉自己无法融入主流的个体,都能轻易get到并能为之所动。这对于儿童观众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信息。



剧作层面的这些设计和表达可能是《魔童降世》的创作者向皮克斯看齐的证据,它们足够丰富甚至完整。


文章开头我提到了“高级”一词。皮克斯的剧作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其所有动画作品中的笑料设计,也都特别“高级”。他们不会简单直接的堆砌段子,很多时候他们的梗,需要观众在脑中“转个弯”才能get到,且幽默感也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会心一笑”,重点是要“会心”,所以才显得高级。


比如《头脑特工队》最后小女孩在球场外不小心撞到一个陌生男孩,男孩一脸懵逼手足无措,因为他脑中的“情绪”们已经一片慌乱。这就是典型的皮克斯式幽默,观众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get到青少年男孩在面对同龄女孩时的局促和羞涩,才能get到这个设计的幽默之处。


《头脑特工队》里的懵逼男孩


再比如《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清洁工Mo,它一出场就能让所有观众开怀大笑,仅仅是因为它的强迫症或洁癖属性。这本来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一种极端性格甚至心理疾病,但在《机器人总动员》中变成了一种可爱式的幽默,大家都因此爱上了Mo。


《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清洁工Mo


但在《魔童降世》中这类幽默笑料是缺失的,反而被此起彼伏几乎每隔几秒就会出现的,过于简单直白甚至有时低级恶俗的网络段子所替代。比如哪吒对着一块石头撒尿,师父太乙把石头变成了一把大剪刀,吓得哪吒立马跳开。再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满脸胡茬的壮汉路人,但他的行为举动甚至配音都是女性化的,而他在片中的唯一作用就是通过这种反差来逗观众笑,这就变成了对某种刻板印象的消费。


片中举止女性化的壮汉路人


我并不是要求《魔童降世》非要把笑料做得跟皮克斯一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国产动画,需要有适合我们自己文化和市场的梗,但是这样过于密集且网络段子化的笑料设计,与其成熟且颇具深度的人物刻画,是完全不匹配的。


当然我可能是鸡蛋里挑骨头,过于挑剔,原因还是我觉得一部国产动画能把角色刻画得如此具有层次感,且情感和主题力量都极其有效,实在太难得了,所以才对其它方面的瑕疵颇有微词,其实是觉得有些遗憾。



因为在我看来,《魔童降世》完全有朝着皮克斯作品努力的成长空间和可能性,甚至剧作底子都有了,想象力和对中国神话的解构能力也全程在线,但却在幽默笑料这样的佐料上显出了短板,算是瑕不掩瑜吧。


影片彩蛋似乎是在为封神榜宇宙布局,所以这只是第一部,只是一个开始,这太令人期待了,如果这样的质量能继续延续下去,并不断完善和进步,那真的是,未来可期啊!


影片将于7月26日在全国公映,现在已经有很多点映场了,感兴趣的影迷朋友可以去看看喜不喜欢,目前似乎已经口碑大爆了。



·往期回顾·


 网飞netflix的末日要来了吗?

 剧内剧外皆撕逼,好莱坞太坑人

 迪士尼亲手谋杀了自己最经典的动画片

这场影史留名的群交戏背后有什么秘密?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